麦克卢汉

年轻人手机执念的社会学解读

清晨醒来第一件事是摸索手机,地铁里齐刷刷的低垂头颅,朋友聚会变成无声的屏幕互动,深夜最后告别的是社交媒体的刷新界面——这些场景勾勒出当代年轻人与手机的共生关系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,我国10-29岁网民人均每日上网时长超过7小时,手机已成为不折不扣的"数

手机 算法 社会学 麦克卢汉 注意力经济 2025-09-28 07:19  2

网络文学经典化是审美创新而非媒介阐释

经典化是要去芜存菁,是要总结历史、展望未来。没有经典化,任何一种文类都难以生命永续。经典化的构成有外在的因素,但内在特质和内在结构的认知更为重要。何为“芜”,何为“菁”,只有属性明确,轨迹清晰,方能有的放矢。明确网络文学的文类属性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适合的

文学 创新 文学创作 网络文学 麦克卢汉 2025-09-27 04:31  1

直面探寻假新闻的成因、效应和对策

假新闻这个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但在专门化语境外使用却是最近的事情。《柯林斯词典》将其选为2017年的年度词。该词典称,2015年以后,假新闻才被用于指称现在流行的意义:“虚假、常常耸人听闻的信息,用新闻形式传播”。2016年的美国大选使这个词走红,最后导致唐纳

假新闻 对策 直面 麦克卢汉 柏拉图导论 2023-07-05 08:12  2

别慌!AI淘汰影视“工具人”,但会用AI的创作者已抢跑新赛道

近两年来,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犹如一场悄然而至的风暴,引发了行业从创作逻辑到生态格局的深刻变革。从生成式AI快速生成影视片段,到AI辅助完成复杂的后期剪辑与特效制作,AI正逐步从影视创作的“边缘辅助者”向“核心参与者”转变。本文将以黑格尔的“艺

创作者 影视 麦克卢汉 黑格尔 本质论 2025-09-18 19:01  2

媒介即讯息:从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到数字时代的验证

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短、频、快的时代,碎片化信息充斥在我们生活周围。而作为碎片化信息主要承载的媒介工具–手机对我们造成了不可莫测的影响,为什么我们对手机有如此的依赖性?手机这种电子媒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思维模式?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不同时代的不同媒介

数字 麦克卢汉 英尼斯 理解媒介 媒介观 2025-09-01 00:48  4

在“专转传”之前,我们应该怎么写新闻评论

6月7日上午,2025年全国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结束,作文题目再度被热议。今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与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三个字有关。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(6月

人生哲理 麦克卢汉 社会热点 评论者 尾页 2025-06-07 23:25  17

正在被手机“毁掉”的青少年

清晨6时,警方闯入民宅,以谋杀罪逮捕了睡眼惺忪的13岁少年杰米。随着校园调查、心理评估与双亲反应的步步推进,人们渐渐发现这起暴力犯罪的全貌。今年3月首播的网飞剧集《混沌少年时》在很多国家引发热议,该剧展示了青少年杰米因受到网络霸凌,在厌女情结的影响下,最终失控

手机 青少年 麦克卢汉 混沌少年时 海特 2025-05-27 19:30  17

张雨绮车中自拍曝光!女神这状态谁扛得住?网友:美到犯规!

在镁光灯与红毯之外,张雨绮在车中随手按下快门,镜头定格的瞬间,让"熟女天花板"的赞誉具象化为一场关于女性生命力的视觉宣言。这张自拍照里流转的光影,不仅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成熟女性审美认知的嬗变,更勾勒出当代女性在时光淬炼中愈发从容的生命图景。

女神 自拍 张雨绮 麦克卢汉 车拍 2025-05-25 20:58  12

赵丽颖家门口惊现神秘访客!深夜刷卡带娃疑云背后的流量密码

凌晨三点的北京某高档社区,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:一名身形瘦削的男子手持门禁卡快速闪入单元楼,黑色卫衣的帽子压得很低,怀里鼓鼓囊囊的婴儿车在红外镜头下泛着冷光。这条不足十秒的视频在24小时内引爆超86万次播放,将赵丽颖推上热搜榜首的同时,也撕开了娱

赵丽颖 神秘 疑云 麦克卢汉 赵德胤 2025-05-14 19:35  13